2016-12-12 12:55聯合報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/吳翊良撰寫
當我們將眼光從自我的童年記憶投向外在世界,最切身的便是生活周遭的人事物,不妨由此開始,藉由外在感官的體察紀錄,表達出自己的意見與心聲。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家,對於書寫生活中的題材,反覆致意,杜甫〈江村〉:「自去自來樑上燕,相親相近水中鷗。」寫出人與自然間,親近與共榮的生活景象;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斯.孟若,作品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小鎮上所發生的生活片段。如何寫出自我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與內在體會呢?我們可以從當代的影像、文化開始談起。
一、取材青春成長的共通語言
2015年賣座國片《我的少女時代》寫出了每個人的成長歲月中,那份青澀懵懂的啟蒙記憶,消逝的青春是每個人心中不斷追憶的創作題材,不但成功地觸動觀影者,讓每個人同時進入一種「同情共感」的情境。當我們取材於自身生活周遭的的感發與悸動,作品自然具有感染讀者的強大力量。
二、深入挖掘內心感受與體會
與青春成長有關的文章,如楊牧〈星是唯一的嚮導〉中的愛與幻滅、簡媜《水問》中的耽戀與記憶、吳明益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談及青春的消逝,從詩歌、散文、小說,都扣合生活周遭的青春物語,而更往內心深處挖掘幽微的感受與體會,真誠面對自己,必有動人之處。
三、敏銳捕捉時空人事的變化
最後,仔細觀察周遭的空間變化、季節流轉、人事變遷,從貼近自己相關的人事時地物開始寫起,例如題目〈最喜歡的校園景觀〉可以實際探訪學校中有哪一處角落是與自身有情感連結與回憶的?或者寫〈四季〉,感受季節流轉中,改變的城市樣貌與街景變化等等。由自我出發,實務練習,記錄生活周遭悄然流逝的事理。因為書寫,變化中的人事物得以保存,因為呈現自我,文章便能真摯獨特,與所有讀者聲氣相通,呼應共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