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出自我 現代詩的發聲練習

2016-12-27 15:06聯合報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/吳翊良撰寫

情境照,與新聞無關。圖為曾被譽為台灣八景之一的「大屯夕照映秋芒」,秋天可見美麗的夕陽、金黃的芒花、翻騰的雲海,常吸引很多喜愛大自然的朋友駐足。記者曾吉松∕攝影
情境照,與新聞無關。圖為曾被譽為台灣八景之一的「大屯夕照映秋芒」,秋天可見美麗的夕陽、金黃的芒花、翻騰的雲海,常吸引很多喜愛大自然的朋友駐足。記者曾吉松 ∕ 攝影

辛波絲卡提到:

詩人──真正的詩人──也必須不斷地說「我不知道」。每一首詩都可視為回應這句話所做的努力。
──〈詩人與世界〉(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辭)

詩,是自我向世界的發聲或回聲。我們可以藉由觀察「現代詩中的發聲練習」,學習如何把自己的各種情感,透過詩歌般的文字,呈現出詩意飽滿的面貌。

聆聽現代詩中的情感

每首詩的創作,都是一場意義的追尋與心靈的叩問,例如鄭愁予〈賦別〉:

這次我離開你,是風,是雨,是夜晚,
你笑了笑,我擺一擺手,
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

寫出了戀愛的幻滅與心境的寂寥,對方的身影成了生命中的平行線,嵌印在青春成長的個人生命史,永誌不渝。

羅智成〈鴿子〉:

我們才走過鴿羣
他們就把我的謠言傳到天空上了
只留下輕如羽毛的事實

他寫出了謠言的傳播速度之快與盲從無判斷能力的人們,甚至質疑了「上帝」是否能公正地判斷真理,人之生命雖輕如鴻毛卻有重如泰山的價值意義。

鄭愁予的戀愛情史,以抒情美感為導向;羅智成的哲理思辨,以智識體悟為境界。兩者同樣有真切的「情感體驗」,吟詠抒懷,自然成詩。

感受現代詩中的意象

現代詩中的意象經營,是整首詩的靈魂。以「花」為例,如底下兩首詩作:

兩位詩人同樣運用兩朵花寫出了等待,「顫抖的葉」、「輕輕顫慄」描繪出心中的惴慄不安。那「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」(席慕蓉詩)、「一生一次的飽滿圓足」(陳克華詩),都是借用了花的意象,象徵等待的漫長與錯過的遺憾。

詩歌中細膩的情感體驗,展現了人情內裡的繽紛多元;詩歌中精緻的意象,令人驚嘆於語言的彈性和張力。將詩歌中的活水,引渡到散文中,練習發出自我的聲音,有溫度的文字與心聲,便於焉成形。

Tagged